立夏:春盡日 萬物繁茂 環球熱頭條

        蝌蚪五線譜 2023-05-06 16:43:20

        (圖片由作者提供)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公歷5月5日-7日交節。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達45°。時至立夏,萬物繁茂。立夏是標志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01.立夏的由來


        (資料圖)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是“大”的意思,指春日遠去,夏季開始,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歷書》曰:“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02.立夏的天氣特征

        立夏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因此又稱“春盡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夏季是萬物生長最為旺盛的時節。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入夏的氣象標準是連續5日平均氣溫達22℃。按照氣象標準,立夏當日能入夏的一般只有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這些地區能體驗到“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夏季景象。我國其他大部地區仍為暮春時節,百花爭艷斗芳菲。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有春天的氣息。

        立夏后,白晝漸長,氣溫驟升,炎暑將臨,冰雹、暴雨、雷電等天氣陸續到來,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在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5月中旬的雨量迅速增大,華南地區也進入了汛期前的盛期,此時的暴雨往往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地域上的廣闊性和強度上的猛烈性特點,在兩廣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閩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現在這一時段,民間有“立夏、小滿,江滿、河滿”的說法。而這時華北、西北等地氣溫雖然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比較強烈,天氣十分干燥。

        03.立夏三候

        一候,螻蟈鳴。螻蟈,螻蛄也,蛙類動物開始在田間、池畔鳴叫覓食。二候,蚯蚓出。《歷解》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蚯蚓生活在潮濕陰暗的土壤中,隨著地下溫度持續升高,蚯蚓會鉆土而出。

        三候,王瓜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王瓜是華北特產的藥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時節快速攀爬生長,于六、七月還會結出紅色的果實。

        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大自然一片繁榮景象。

        (圖片由作者提供)

        04.立夏農事活動

        (圖片由作者提供)

        立夏時節,夏收作物進入生長的關鍵階段,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

        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節。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采制。華北、西北等地大氣干燥和土壤干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后的干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

        05.立夏民俗

        迎夏儀式。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氣的變化關系到自然節律變化,立夏陽氣漸長,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茁壯成長。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天,古代人們有舉行迎夏儀式。

        嘗新活動。江南的立夏習俗里有所謂的“見三新”,就是吃些這個時節長出來的鮮嫩物兒。在江浙一帶有“立夏嘗新”的風俗。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后人們嘗食。

        立夏秤人。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圖片由作者提供)

        06.立夏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季五行屬火,與五臟中的心相對應,故夏季與心氣相通。立夏代表著一年中陽氣最盛時期的來臨,心陽最為旺盛,養生保健應順應季節的變化而為之,重點養心護心。要保持愉快的情緒,安閑自樂,切忌暴喜傷心,保持神清氣和、心情舒暢的狀態。

        立夏后,晝長夜短,根據節氣變化,相對于冬春季節,可晚些入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每日13時至15時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段,人易出汗,出汗多散熱,血液大量集中于體表,大腦血液供應相對減少,尤其午飯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大腦的供血就更為減少,人易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適當午間小睡。

        飲食方面,溫度高,人們難免煩躁上火,食欲也會有所下降。所以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

        作者:杜傳耀 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北京市觀象臺)高級工程師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