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耶路撒冷5月17日電特寫:當納米遇見藝術——探訪以色列費特納米科學與藝術博物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華社記者王卓倫
“藝術與科學總在山腳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頂上相逢。”一家位于以色列巴爾伊蘭大學內的博物館對這句話進行了很好的詮釋。在這里,實驗室里一個個高深莫測的科研項目化身為一件件獨具美感的藝術展品。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新華社記者探訪了這一博物館,傾聽那些藝術與科學碰撞出的創意故事。
2021年,費特納米科學與藝術博物館在巴爾伊蘭大學納米技術與先進材料研究所落成,目前展出的十件藝術品是該所領銜或參與的多項前沿科研成果的縮影。
置身博物館中,會感到科學在走近藝術、藝術在表達科學,兩者于模糊的視覺邊界感中相得益彰。走進一層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型蔓藤花紋式木質結構,它意在表現納米材料建構起的光學幾何世界。
博物館聯合創始人、策展人塔勒·伊茲拉埃爾對記者說,幾年前當建立這座博物館的想法初現腦中時,她分別聯系了40名科學家與40名藝術家,最終他們中有10組“配對”成功。“入圍”的藝術家走進實驗室,與相應的科學家深入對接,在對科研成果耳濡目染的了解中,賦予其藝術呈現的最佳方案。
據巴爾伊蘭大學外事發言人伊蘭娜·奧伯蘭德介紹,博物館展品背后的相關研究幾乎都是跨學科產物,涉及納米科學、生命科學、工程力學和化學等。同時,部分藝術項目旨在通過科技手段探索和論證人類行為,因此也應用到了神經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知識。
例如,在一間獨立展廳的幕布上,16位小提琴手正用電子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他們之間物理相隔、聽不見彼此演奏的旋律,僅能在耳機中聽到隔壁演奏者“慢一拍”的演奏。通過納米激光技術的運用,演奏者的協同性在相關系統中被記錄和觀察。
藝術與科學從未真正分離,正是在兩者交流互鑒、彼此啟發之中,人類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物質與精神文明的奇跡。伊茲拉埃爾表示,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都需要通過不斷創新和突破來尋求進步。這一博物館的功能不局限于展示科學藝術,而是希望搭建溝通橋梁、為未來合作創造更多可能性。
“在與藝術家進行對話時,科學家會被激發出新的靈感甚至研究方向。”伊茲拉埃爾說,在促成科學家和藝術家“配對”的過程中,她發現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常常碰撞出別具創意的思維火花,這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科學語言”。
由納米技術控制死海結晶材料制成的畫作、在機械設備中穿行的由聚合物納米顆粒疏水涂層包裹的水滴、表現納米顆粒修復受損神經元的纏繞橡皮筋……展品數目雖然不多,但件件“燒腦”,件件傾注了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心血。每一件展品旁都配有視頻短片,以及英語、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的文字介紹。
對于許多不具備相關學科背景的參觀者而言,要想深刻理解展品背后的科學故事,必須用心思考、反復揣摩,而非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參與其中一件展品創作的化學系研究生埃亞勒·馬勒卡對記者說,納米技術聽起來可能讓人覺得“門檻很高”,但當他把家人和朋友帶到博物館參觀后,他們表現出極大興趣,在觀賞和互動中豐富了對科學和美學的認知。
“藝術品能以一種非常生動和直觀的方式向受眾展示科學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創意世界、創新思維幫助我們這些科研人員攻克了一個個難題,甚至帶來意想不到的實驗結果,這正是藝術與科學交織的獨特魅力。”馬勒卡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