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光明網訊 近年來,以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為動力,博物學正成為科普的重要方向。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展現博物學繪圖的藝術魅力,塑造科學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光明網科普事業部推出《光明博物繪》科普專欄,專欄將陸續推出一系列博物學藝術作品、科普文章和短視頻節目。
博物學繪圖(Natural historical illustration)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人類祖先在獸骨上刻畫植物莖葉,到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圖騰崇拜,從古希臘《藥典》中的植物圖鑒,再到傳統中醫典籍《本草綱目》里精美的藥材圖例,生物繪圖伴隨著解說和認知的使命逐漸興起,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行業。
博物學繪圖既要求精準反映生物器官的形態特征(微觀與宏觀),同時又要融藝術為一體,是一種表現感性審美和理性科學的藝術形式。草木有靈,一枝一葉總關情。如果說攝影能夠記錄瞬間,那么科學繪畫記錄的就是物種的永恒。北京林業大學生物學院高級實驗師胡冬梅表示,博物學繪圖在教學、科研中起到很好的輔助和支撐作用,是不忽視的環節,“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博物學繪圖的獨特作用仍不可替代?!?/p>
她介紹,其一,博物學繪圖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和手段,只有博物學繪圖才能達到科學與藝術完美的統一。其二,植物界中,不同類群的植物形態結構和大小有著千差萬別。從植物的細胞結構(微觀),到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直至復雜的植物群落、景觀生態(宏觀)以上類型均可以通夠博物學繪圖的技巧來真實地表達出來。
在胡冬梅看來,攝影技術有其自身缺陷——攝影很難充分表現植物的主要特征(如:葉脈走向、葉緣鋸齒形態、花的內部組織結構等特性)。光線與拍攝角度對物體的影響—由于照片受到光線和拍攝角度的限制,有時不能清楚地表現某些植物分類特征(繪圖可以表現細節)。而博物學繪圖可以通過對物體各部分細節的描繪,正確細致反映植物的花朵、果實、根、莖、葉等部位和形態特征。
“博物學繪圖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和科學價值。對周圍萬物達成更深刻的了解,是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從廣義上講,博物學繪圖是用雙手來了解世界,用心靈去感悟、用雙手去描繪。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博物學繪圖一直是記錄大自然的重要手段,它結合了藝術和科學兩者的屬性,是特征鮮明的一類藝術形式,即:科學性與藝術性完美的統一。”胡冬梅說。
‘綠萼’月季被認為是現存中國古老月季中十分珍稀的品種,“花瓣”實為層層疊疊的萼片狀的變異。花色和葉片一樣常為純綠色。此作品運用了傳統的博物學墨線繪圖技法,獲評綠色中國行——走進大美南陽暨2023首屆世界月季博覽會科學藝術繪畫展優秀作品。(創作者:胡冬梅 來源:光明博物繪)
朱頂紅、小蒼蘭、蝴蝶蘭 為彩鉛寫生作品(創作者:胡冬梅 來源:光明博物繪)
傘花胡頹子-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此作品運用了傳統的博物學墨線繪圖技法,展示了植株以及花、鱗片、果實、子房等植物特征解剖圖。(創作者:胡冬梅 來源:光明博物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