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檔案館發現袁隆平生辰新證

        河南日報微信公眾號 2023-05-22 11:45:51

        5月17日,河南省檔案館辦公室主任楊寶章(右一)向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陽(左一)、袁隆平夫人鄧則(左二)贈送檔案仿真件和影集。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出生日期

        迄今為止沒有統一且準確的說法


        (資料圖片)

        今年初

        河南省檔案館工作人員在整理館藏時

        發現了袁隆平父親袁興烈檔案中

        名為《交通部平漢區鐵路管理局員工家庭概況表》的干部檔案

        明確記錄了袁家五兄弟的姓名與出生日期

        長子袁隆津出生于

        1929年4月6日(農歷二月二十七)

        次子袁隆平出生于

        1930年9月1日(農歷七月初九)

        檔案內容與《袁隆平口述自傳》相互印證

        成為袁隆平1930年9月1日

        農歷七月初九出生的佐證

        根據《袁隆平口述自傳》內容

        袁家兄弟幾人姓名來歷與出生地有關

        與檔案中登記的子女姓名完全吻合

        再次證明了河南省檔案館館藏檔案的真實性

        2008年9月1日,袁隆平院士視察信陽光山縣百畝高產實驗田。

        在袁隆平逝世兩周年之際

        河南省檔案館一行

        奔赴湖南長沙

        將檔案仿真件和袁隆平在豫活動影集

        贈送給袁隆平家人

        袁隆平的夫人鄧則在翻看時

        頻頻發出“珍貴啊”的感嘆

        這是一次檔案跨越時空的獨特紀念

        傳達了河南檔案人

        對袁隆平的深切敬仰和無限思念

        兩年前的今天

        2021年5月22日

        袁隆平院士逝世

        從此

        春種秋收

        都和懷念有關

        年輕時

        袁隆平決意報考大學的農學專業

        父母都不同意

        袁隆平說

        吃飯是第一件大事

        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

        最終說服了父母

        “讓所有人遠離饑餓”

        這個當時看來遙不可及的夢

        讓袁隆平展開了

        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追逐

        后來

        袁隆平成就斐然,表彰無數

        但他一直惦記的

        仍是“下田”

        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

        安排了一塊試驗田

        盡管已經90高齡

        袁隆平每天起床

        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邊“打卡”

        回望袁老一生

        宏愿并非一時頭腦發熱

        而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

        對家國命運的情懷和擔當

        一稻濟天下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

        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他始終為端穩中國人的飯碗

        和保障世界糧食安全

        不懈奮斗

        如今

        袁隆平已經離開我們兩年

        他帶著夢的“種子”去了遠方

        卻將糧食的種子

        創新與奮斗的“種子”

        留給了后來人

        (石可欣 劉嬋)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