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華網推出大型融媒體人物訪談欄目《中國創新力量》,以人物訪談為基礎,講述一批典型企業通過產品和技術、體制機制、管理、模式、營銷等創新破繭成蝶的動人故事,揭示企業成功背后的創新密碼和底層邏輯,展現一批優秀企業家敢為人先、銳意創新、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與品格,詮釋新時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大國創新精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華網北京5月29日電(肖寒)一提起細菌,很多人都會將它與痢疾、霍亂、結核等傳染病聯系在一起。然而在細菌的世界里,不僅有這些非常危險的致病菌,還有能保護人類健康的有益菌。國家醫用微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青島東海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崔云龍利用有益的細菌,創新研發出的“酪酸梭菌制劑”守護了無數人的腸道健康。
從潛心研制微生態藥品的科學家,到產業化發展的企業家,再到人體微生態健康理論的科普推廣者,崔云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國民的健康長壽貢獻力量。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中國創新力量》走進東海藥業,一起探尋腸道里的“生命密碼”。
學成歸國步入一場“破釜沉舟”之旅
主持人:成立東海藥業以來,您一直致力于微生態大健康領域的研發,并推動產業化發展。促使您投身基因藥物和人體微生態研究的原因是什么?
崔云龍:1986年至1989年,我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一頭扎進了當時生物技術最尖端的領域。學成回國后,我立志通過成立科技型的企業進行創研工作,報效祖國,守護國人健康。彼時,國內基因藥物技術還不成熟,抗生素等藥物濫用現象嚴重,不少患者出現了腸道菌群失調狀況,誘發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腹瀉等腸道疾病,給健康帶來危害。
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征在當時屬于世界性難題,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我創新提出通過對腸道菌群和微生態新藥研究,試圖為治療腸道疾病找到新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我不顧家人反對與好友勸說,拿出所有積蓄、借遍了親朋好友,籌措了創研經費,租賃了實驗室和科研院所先進的研發儀器設備,與十余位國內頂尖專家和上百位年輕科研人員組成了聯合攻關組,正式踏入攻克世界醫學難題的破釜沉舟之旅。
主持人:在您的帶領下,經過課題組的共同努力,終于成功分離出中國第一株可治療慢性腹瀉、腸易激的藥用酪酸梭菌菌株。在發現酪酸梭菌突破分離的過程中,最大難點是什么?又是如何攻克技術壁壘的?
崔云龍:最大的難點是如何選育、分離出安全性高且有效性強的超級藥用菌株。酪酸菌屬于厭氧菌,它需要在嚴格的厭氧條件下生存,要找到這樣一種菌,并且符合藥用條件是非常艱難的。在攻關組的不懈努力下,我們不僅選育出了國內首株高效藥用酪酸梭菌CGMCC0313.1菌株,還攻克、掌握了嚴格厭氧的酪酸梭菌高密度培養、耐胃酸、耐常溫儲運三大核心關鍵技術,完成了菌種鑒定、藥學、藥效、藥理等大量研究及注冊申報,獲得了阿泰寧等微生態新藥的臨床批件,并藉此獲得了國家863項目的支持。
主持人:2003年,您帶著創新成果回到家鄉青島,建設了青島東海藥業有限公司,2005年順利完成4個產品的試生產。微生態新藥是怎么自主研發出來的?您認為保持企業強勁科研實力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崔云龍:微生態新藥的創研過程十分艱辛,它需要通過高效藥用菌種選育、種子穩定性考察、安全實驗、小試、中試、藥學研究、藥效試驗、高密度發酵、微囊制劑工藝技術、I、II、III期臨床研究等數百項研究,且均符合要求后,才有可能獲批。因此,在核心技術的突破、掌握上,沒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沒有長期持續的投入、堅守及沉淀積累是不可能成功的。明知投資大,風險大,見效慢,但為了將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也必須持續投入。
我認為保持企業強勁科研實力的因素有三個方面:一是建立高度重視、肯定創新的企業文化,給予能真正做出創新的科研人員以高度肯定;二是創造良好的有利于創新的機制和硬環境,確保創新人員愿意創業;三是將創新成果及時轉化,造福社會和民眾,體現出創新的價值。
成果轉化開啟微生態醫學研究新征程
主持人:從專注微生態科技創研到實現產業化生產,20年來東海藥業一直致力自主創新,持續取得新的突破。東海藥業目前有哪些主要創新成果?
崔云龍:第一,成功分離獲得了我國首株高效藥用酪酸菌CGMCC0313.1菌株,并通過了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鑒定,開啟了微生態醫學研究發展的歷程。
第二,創研出了治療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征的微生態新藥酪酸菌阿泰寧、常立寧等,并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獲得了新藥證書,實現了產業化。與此同時,該藥獲得了中美雙發明專利授權,被山東省科技廳主持的專家組鑒定為國際領先水平,有效應對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腹瀉、炎癥性腸病等與菌群失調相關的腸病無有效治療藥物的問題。
其他諸如提出飽和療法、全生命周期微生態健康管理理念、腸癌源頭性防控新觀念等均是東海藥業通過多年來自主創新創研出的成果,東海藥業也將會始終秉持“守護國人腸道健康”的宗旨,為患者提供更多的創新醫藥產品。
主持人:近年來,您組織拍攝微生態科教片、編撰相關著作,推動了微生態學科的發展。您為什么會想到去做這些事情?
崔云龍:微生態是一門新興學科,盡管十分重要,但尚未被了解,經過我們近20年到全國各地的醫院、診所、社區宣傳和科普,終于讓大眾認識到微生態的重要性,對微生態有了比較深刻的認知。因為微生態學科是一個非常前沿的學科,直至今日,很多醫科院校仍沒有系統地開設過微生態醫學方面的課程,這是我們今后醫學學科發展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當前國際醫學界把菌群人體微生態成為人體的“第九大系統”,除了我們既往所熟知的八大系統外,人體微生態這個“第九大系統”也對人體免疫力和代謝產生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認為發展微生態醫學將會給人類的健康長壽帶來促進作用,這也是我多年來積極投身微生態學科研究的原因。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對于未來發展,東海有哪些戰略目標?
崔云龍:剛開始踏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東海藥業團隊以創研治療腸激綜合征、慢性腹瀉的微生態藥品為目標,旨在解決臨床上沒有有效治療藥物的現狀,為國民的腸道健康保駕護航。當藥品創研成功后,實現藥品的產業化成了當時最大的難題,這便成了東海藥業團隊第二個目標:實現微生態藥品的產業化。
創新更多的微生態藥品,預防各種慢病,消滅腸癌,為國民的腸道健康保駕護航,這是我的第三個夢想,也是我們東海藥業的愿景和目標。東海藥業要大力開展微生態知識科普,以引起全社會足夠的重視;創新各種微生態藥品以防治各種慢病;建議國家將微生態醫學納入到醫科院校的必修課程內,同時這也是東海藥業未來的努力方向。
未來,東海藥業將不斷創研適用于更多疾病,滿足更廣泛健康需求,同時不斷普及微生態知識與全生命周期的人體微生態健康管理,為國民的健康保駕護航,為健康中國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