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醫生要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不斷創新開展可以改變臨床實踐的‘好研究’。”作為2023年人民好醫生系列活動重點工作,第三屆“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食管癌審議會近日舉行。與會專家就食管癌防治工作、診療新進展以及中青年人才培養等多個話題進行了交流分享。
圖為審議會現場
探索適合的“中國方案”
(相關資料圖)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陳克能說,食管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擔負著食物從口腔運送到胃進行消化的重要功能。近年來,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開展了大量研究,在國內創新藥企的支持下,一些臨床試驗的開展與研究結果也進一步推進了食管癌診療的發展。但當前,我國在食管癌精準診斷方面與其他位于胸部的腫瘤相比仍有待提升,精細化診斷是未來食管癌診療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
我國與歐美國家在食管癌生物學行為、病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江蘇省腫瘤醫院食管癌多學科主任醫師、病區主任曹國春說,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國家在生活、飲食習慣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我國導致食管癌的因素主要有抽煙、喝酒、喜吃燙食等,而歐美國家則是由肥胖、飲食熱量過高引起。所以在食管癌類型方面,歐美國家以腺癌為主,而我國則以鱗癌為主,這也導致了我國與歐美國家在食管癌防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不能照用歐美國家現有的指南和規范,必須要走出我們自己的特色。”他說,與其他癌種相比,食管癌由于發病因素區別于歐美國家,在診療方面并沒有太多可以借鑒和參考的地方,需要探索一條適合中國患者的食管癌防治道路。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I期臨床試驗病房主任沈琳
“以往食管癌研究都是由國外發起,以外國人群為主,我國僅僅作為參與者,且參與比例較低。”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I期臨床試驗病房主任沈琳說,食管癌是我國特高發腫瘤,腫瘤類型在區域間也存在一定差異。如何針對各地區患者差異,對不同免疫敏感人群開展臨床研究在國際上缺少一定的關注。近年來,在我國創新藥企的積極推動下,開展了一項由我國患者人群為主,亞洲其他國家以及歐美國家參與的食管癌創新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也希望該項研究能夠更好地為國內外患者提供更多治療新思路和新方法。
推進三級預防 提升基層診療能力
三級預防是腫瘤的主要防治手段,曹國春說,要提倡和普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從病因學的一級預防入手,在日常飲食中做到均衡營養,細嚼慢咽,少吃腌制食品。積極推進腫瘤早篩工作,尤其是出現早期癥狀以及存在家族史的人群,定期進行檢查。在治療方面,他提到,近年來食管癌治療取得了較大進展,化療、免疫治療以及靶向治療進一步提升了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時間。但大部分食管癌患者在基層,要進一步鼓勵年輕醫生主動下沉至基層,積極開展腫瘤篩查與防治宣傳,推進腫瘤早診早治工作的開展。
陳克能說,盡管食管癌術前放化療能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和生存時間,但該項技術在基層的應用以及可及性方面仍面臨一定局限,而大部分食管癌患者是“散落”在基層的。要進一步普及食管癌診療技術,讓更多先進的診斷技術和治療技術能在基層落地,為基層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診療服務。相比之下,免疫治療操作更為簡單,毒副作用也比較小,術前通過免疫治療與化療結合的方式,可以讓手術操作更為簡單,配合營養支持,進一步改善患者整體情況。
加強國際交流 研究需從臨床入手
“食管癌手術治療對于醫生的技術要求比較高,在學習、培訓和研究等方面相比其他腫瘤醫生難度要更大一些,因此,不少醫學生會‘趨利避害’地選擇其他癌種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陳克能說,希望能有更多類似“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項目,給予食管癌中青年醫生更多鼓勵,從臨床實踐出發,深入科研創新,助力推動食管癌診療取得更多新進展。
“好的基礎研究能夠轉化至臨床,進一步緩解當前在腫瘤防治中面臨的問題。”曹國春認為,要進一步鼓勵年輕醫生開展“可以改變臨床實踐”的研究,將臨床工作中的經驗應用到基礎研究中。中青年醫生要深入科研,開展臨床協作,助力提升我國食管癌整體診療水平。
沈琳說,中青年醫生遇到了一個較好的時機,能夠及時知曉國際上領先的創新研究及相關情況,尤其是中青年醫生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更高,積極參與國際研究,也將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經驗。中青年醫生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不僅要在日常工作學習中積累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更需要共情能力和溝通能力。她建議中青年醫生要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不管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大家對于科學問題的研究都是非常直接的,中青年醫生要積極主動與同行溝通,膽子要大,要勇敢展示自己。”(周璨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環球最資訊丨新冠超八次會送命?謠言!重復感染癥狀反而變輕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