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7日,由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主辦的“文明的燭火——中國古代科學文化探源系列論壇”主論壇活動在北京國家科技傳播中心報告廳舉行。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進展出席。
主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小淳主持,仝小林、周向宇等6位院士專家圍繞主題分別作主旨報告。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董光璧將中國古代科學傳統提煉為五大學科體系、三大思想柱石和三次發展高峰,認為中國科學傳統對未來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引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西醫結合醫學中心主任仝小林指出,“象思維”是人類的基本思維,在中國古代自然和社會科學研究中有廣泛應用,是中醫學的重要思維方式,對未來中醫藥傳承和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向宇以中國古代的記數與運算,以及商高、孟子、墨子、等的人文思想與數學之間的聯系為例證,揭示出中國古代數學思想和成就。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邱仁宗從中華文化的特點及其對科學倫理學的作用入手,提出“惟人萬物之靈”、“知行合一”、“醫本仁術”等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對當今世界的各種啟示。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文林認為數學的發展有兩條發展路線,一條是從希臘歐幾里得系統下來的,另一條是具有很強系統性的中國古代數學,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數學的影響極其深遠。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柏春以瓷器、青銅、生鐵與鋼、絲綢與提花機、機械與儀器、造船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為例證,提出在“料要成材,材要成器”過程中,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對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文明的燭火——中國古代科學文化探源學術交流展”。展覽以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主要特征為主線,分為“整體觀念”、“辯證思維”、“實踐思維”三個單元,并在專題部分將中國古代的數學、天文及古代重大科技成果進行展示。
主論壇結束后,舉辦了圓桌論壇活動。全國學會、科研院所、高校等近10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年內將陸續開展系列論壇。(宋雅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