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展廳里展出的生物醫藥公司產品。
(相關資料圖)
《“蘇式服務”讓外國專家點贊》
從江蘇蘇州古城最高點北寺塔環視,遠處光影搖曳、園林雅趣,小橋街巷錯落,展示著這座城市的脈絡肌理,溫潤水鄉蘊藏著持續發展的澎湃動能。
深厚的人文底蘊貫通歷史,前沿產業塑造著城市的未來。如今,蘇州正精心謀劃布局生物醫藥、納米、人工智能、光子等產業創新集群,在全球產業變局中構筑“蘇州高地”。這里不僅吸引著大量國內人才,也贏得不少外國專家的青睞。近日,記者跟隨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走進魅力蘇州”中央媒體采訪團,來此調研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及高新技術園區,深入了解蘇州科技創新、外籍人才政策及國際合作成果。“蘇式服務”創造的舒心環境,讓外國專家豎起了大拇指。
金雞湖畔吹響創新號角
如今,放眼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版圖,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占據了重要位置。2022年,在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榜單中,BioBAY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綜合實力名列第二。這一為發展生物醫藥產業而建立的專業科技創新載體,目前已匯聚了550余家各類生物醫藥創新企業。
蘇州中天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夏潔在美國工作生活了多年,選擇在中國的創業城市時,她沒有太多猶豫。“蘇州的確是個很適合創業的地方。無論是營商環境還是人才政策,這里都非常有誠意,我認為自己做了個很明智的選擇。”夏潔說。
“人到蘇州必有為”,這一條醒目標語,彰顯著這座城重視人才、耐心培育企業的誠意。得益于賓至如歸的創新創業服務,夏潔團隊在2022年已經拿到10張三類注冊證,完成了5000萬元的銷售額。她說,當她最需要創業資源和幫助的時候,蘇州相關部門伸出了援手。
2007年起,蘇州工業園區啟動實施科技領軍人才計劃,推動發展自身特色產業,蘇州生物醫藥產業由此翻開了嶄新一頁。此后,伴隨著“人才新政30條”“生物醫藥產業專項人才政策”“金雞湖人才計劃”等政策陸續出臺,蘇州工業園區逐漸構建起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創業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創新創業環境。
在典晶生物醫藥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金忠看來,除了豐厚的引才政策和良好的營商環境,蘇州的生活環境也非常便利舒適。這家公司研發的人工合成生物角膜正在加緊開展臨床研究,未來將會造福更多眼疾患者。“團隊可以高效地安心做科研、搞研發,政策紅利為我們免去了不少后顧之憂。”張金忠說。
“德企之鄉”孕育發展新動能
從蘇州工業園區向東行駛五六十公里,記者在卓能電子(太倉)有限公司見到了總經理維克托·昂格馬赫,他有一個更容易記憶的中文名字——龍勝利。“我喜歡龍,龍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而‘勝利’則源于我的德語名字。”他說。
20年前,龍勝利第一次來到中國,之后數年,他在中國輾轉多地,最終選擇了太倉。卓能電子是一家擁有近60年歷史的德國電子制造服務供應商,為軌道交通、高端醫療、航空電子等領域研發和制造高精密電子元器件。據龍勝利介紹,過去10年,他與團隊積極進行本土化布局,在中國市場取得了良好的回報。過去一年,龍勝利團隊的產品有80%在中國國內銷售,實現營收2.08億歐元。
對德合作一直是太倉的一張特色名片。作為中德合作的城市典范,這座與上海崇明島隔江相望的江南小城,是中國德資企業聚集度最高、合作模式最具特點的城市之一。從30年前第一家德資企業克恩—里伯斯彈簧有限公司落戶太倉開始,到今天,這里已經集聚起德企480余家,總投資近60億美元。
太倉的地理位置優勢,讓龍勝利習慣了往返于太倉和上海之間的生活。他的太太和孩子都在上海,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提速,太倉與上海產業鏈、供應鏈和交通圈、生活圈進一步接軌。在太倉,還有許多像龍勝利一樣的“洋專家”,截至今年4月,長期在太倉工作的德籍人員約3000多人,在冊外籍科技人員總數超500人,德籍科技人員150多人。太倉成了名副其實的“德企之鄉”。
更大力度實施柔性引才
從設立“外籍院士工作站”到發布《外國專家工作室管理辦法》,蘇州面向全球引才的腳步一直走在前列。
截至2022年底,蘇州有10428人持有效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占江蘇省44.1%;其中,外國高端人才(A類)4344人,占江蘇省50.2%。兩項數據均居江蘇首位。與此同時,在蘇州工作的外國人才總數位列全國第五,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
速通半導體首席執行官李賢中來自韓國,在他看來,蘇州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支撐,生產所需要的元器件在當地都能找到供應商,這對企業家來說非常重要。“半導體行業需要一支過硬的人才隊伍,也需要政策支持,這里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團隊可以離客戶更近。”李賢中說,近年來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以及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一系列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像他一樣的外籍專家看到了更大的市場潛力。
為了以更具競爭力的引才政策吸引外國人才集聚。近年來,蘇州出臺《關于打造“蘇州最舒心”外國人才創新創業環境的若干舉措》,從為外國人才來蘇提供便利服務,提升到打造“蘇州最舒心”的外國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更大力度實施柔性引進海外人才和智力的“海鷗計劃”,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來去自由的導向和機制,鼓勵各類用人單位積極引進海外智力。
同時,蘇州支持符合條件的高層次外國人才申報市級人才計劃;鼓勵單位設立首席科學家、訪問學者崗位,吸引外國人才領銜重大創新活動;鼓勵外國人才在蘇州創辦科技型企業,對外國人才創辦的科技型企業給予相關優惠支持。加強外國人才科技創新平臺的載體建設,給予建設資助以及研發補助,助力提升蘇州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創業板上市企業49家,名列全國第三;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4萬家,名列全國第四……正是“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蘇式服務”,涵養著這里的人才生態,迸發出更強勁的創新實力。這場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正共同繪就一幅新的姑蘇繁華盛景。孫亞慧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