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8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我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故事:此前,在海南三亞,一頭擱淺的侏儒抹香鯨在救護過程中離世。人們對它進行了病理解剖,發現了它體內的大量塑料垃圾,同時還發現了一頭剛成型的鯨寶寶。
環保公益志愿者蒲冰梅全程參與了救助擱淺侏儒抹香鯨,她講述了救援這頭侏儒抹香鯨的經過。
(資料圖片)
01
今年2月15日傍晚,一頭侏儒抹香鯨在海南三亞角頭灣海域擱淺。接到志愿者的求助電話后,蒲冰梅和其他志愿者前往現場救援。
“我們到現場的時候,這頭侏儒抹香鯨看上去比較虛弱,身上有很多外傷。如果是身體狀況好的侏儒抹香鯨會掙扎得比較劇烈,但它沒有掙扎。”
現場,工作人員立即組建由專家、獸醫、救援隊、社會志愿者組成的“鯨豚救護群”,開展基礎救護。之后,這頭侏儒抹香鯨被轉運至海昌生物保育中心進行救治。
侏儒抹香鯨成年個體長約2.1~2.7米,甚至比一些海豚的體形還小。擱淺的這頭侏儒抹香鯨已成年,體形略大,體長有3米。
蒲冰梅介紹,正常3米多長的鯨體重應該在500~800斤之間,但這頭擱淺的侏儒抹香鯨比較瘦弱。
△志愿者救助侏儒抹香鯨
經過20多個小時的救援,2月16日下午,侏儒抹香鯨雖然始終不肯進食,但已經能自主游動。志愿者們還提議給它取名,大家想了很多個名字,卻一直沒有達成一致。
當晚23點10分,救護還在繼續,侏儒抹香鯨卻毫無預兆地在長達5分鐘的時間內未能自主換氣,經獸醫現場確認,它已無生命體征。
那晚,志愿者們最終給侏儒抹香鯨取了一個名字——“藍寶”,意寓藍色星球的寶貝。
02
在“藍寶”死亡后,專家團隊對它進行了病理解剖。他們剖開“藍寶”的胃,發現了一片長約60厘米、寬約40厘米的塑料薄膜包裝袋和一個一次性塑料杯。
蒲冰梅分析:“它的胃里基本上沒有食物,只剩下一些魷魚的魚骨。很可能是胃里長時間有塑料堆積,沒法進食,這也是它營養不良,身體非常瘦弱的一個原因?!?/strong>
專家團隊推測出了“藍寶”的死因:
“藍寶”因無法進食,得不到營養補充,且它的胃腸道和肝臟寄生了大量寄生蟲,進一步加劇了營養不良;擱淺和應激導致“藍寶”多臟器聯合受損,最終死亡。
更讓人心碎的是,如此瘦弱的侏儒抹香鯨體內竟還孕有一頭剛成型的雄性小寶寶,它還未來到這個世界就已隨媽媽一同離去。
03
近年來,動物由于誤食難降解人造垃圾而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塑料袋、廢棄口罩、漁網漁線……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正在成為殺死海洋生物的“兇手”。
2019年10月,美國佛羅里達州海岸線上的一只海龜被發現誤食100多塊塑料后死亡。
2022年5月,一頭5.3米長的居維葉喙鯨在希臘羅德島克雷馬斯蒂海灘被發現擱淺死亡,人們在它的胃里發現超過15公斤的塑料垃圾。
這些海洋生物的遭遇觸目驚心,也牽動著每一位愛海護海人的心。如果只是悲觀、痛心,并不能解決問題。為了避免“悲劇”,守護海洋,我們能做些什么?
加入保護隊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守護海洋生物的隊伍中。
△2022年4月7日,一頭印太瓶鼻海豚因為受傷,擱淺在海南昌江棋子灣沙灘。經過救助治療及細心看護,擱淺海豚于今年3月被順利放歸大海。這也是海南首個成功救治的擱淺海豚。
△今年4月,在遼寧省大連海域,7頭斑海豹被成功放歸,其中5頭于今年2月份被救助,2頭為人工繁育。斑海豹屬于瀕危物種,隨著近年來海洋生物保護力度加大,目前種群數量在2000頭左右并有增加趨勢。
清理海漂垃圾。近年來,深圳率先在全國建立并全面實施海漂垃圾常態化清理“環衛”制度,有效保護了大灣區海域清潔。
△海漂垃圾清理作業船艇隊伍
在全國多地,不斷有環保志愿者自發來到海邊撿拾廢棄垃圾。
劃定保護范圍。近年來,全國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均已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范圍。珊瑚礁、紅樹林等多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
△我國紅樹林面積已由21世紀初的2.2萬公頃恢復到2.7萬公頃,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
△海南分界洲島自2004年起就聯合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開展珊瑚保育工作。珊瑚覆蓋率從原先不足30%的情況下,目前已經增加到50%。
守護海洋,我們還能做什么?
綠色出行,節能減排。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多用環保袋。
選擇健康可持續的海產品,降低對過度捕撈品種的需求。
做一名負責任的海洋游客,不亂扔垃圾。
從身邊點滴做起
一起行動起來吧!
監制丨李浙
主編丨張志達
總臺記者丨鐘華夏 葉飛 范珊珊 王博豐 林麗麗
編輯丨林湘瑜
校對丨張天宇
部分素材來自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三沙衛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