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熱點: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地震預警網

        央廣網 2023-06-08 16:31:15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8日,國新辦就“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 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舉行發布會。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介紹,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震預警網,實現了分鐘級地震速報向秒級地震預警的跨越式發展。

        閔宜仁表示,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目標是建立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觀測網絡,實現全國分鐘級儀器地震烈度速報與重點地區秒級地震預警,為公眾防災避險和行業緊急處置提供服務。

        當前,我國推進中國地震預警網工程建設和服務取得重要進展。有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突出科技創新。自主攻克多網融合、海量實時數據穩定秒級處理、多算法多中心綜合決策、海量用戶亞秒級信息發布等技術難題,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震預警網,實現了分鐘級地震速報向秒級地震預警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強化力量整合。與教育、廣電等行業部門和地方黨委政府形成組織實施合力,深化與國鐵集團、中國鐵塔、國家管網、華為公司、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等企業戰略技術合作,融合共建中國地震預警“一張網”。

        第三,加強應用服務。秉持公益性、基礎性定位,地震部門向全社會提供標準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鼓勵支持規范行業部門、企業等,開展增值預警信息服務。

        目前,工程已完成主體建設任務,建成15391個地震預警站,3個國家級中心、31個省級中心、173個地市級信息發布中心,形成了由臺站觀測、數據處理、信息服務、通訊網絡、技術支持保障五大系統構成的中國地震預警網,并在京津冀、川滇閩等地區開展試點服務。預計今年年底全部竣工驗收。工程投入運行后,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減災作用,一是為抗震救災和減少地震人員傷亡筑牢“第一道防線”。破壞性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預警網將通過應急廣播、手機、電視、專用終端等多種渠道發布地震預警信息,為目標區域用戶緊急避險提供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震后數分鐘通過實測地震烈度測定,快速研判重災區分布,為抗震救災決策部署提供科學依據。2022年9月5日四川瀘定6.8級地震發生后6.2秒,中國地震預警網成功發布了預警信息,實現了對震中及其周邊地區150萬人口的秒級預警全覆蓋。

        二是為生命線工程和重大基礎設施應急處置“保駕護航“。依托地震預警終端、應急廣播以及通訊專線等為高速鐵路、核電站、油氣管網、高壩水庫等重大戰略基礎設施和高層建筑、地下設施、大型綜合體等民生基礎設施自動應急響應提供地震預警信息,填補跨行業地震緊急聯動處置服務空白,推動地震監測向地震災害風險監測防控拓展,強化全社會防震減災能力。

        三是為地球科學進步和國際減災合作提供有力支持。發揮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實時傳輸地震監測站網優勢,為推動實時地震學、實時災害學、地震工程學的創新發展提供高質量的科學數據信息,助力地球科學發展進步。目前,我國地震預警技術已走出國門,應用于印尼雅萬高鐵建設。中國地震局將發揮專業技術優勢,更好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強化防震減災國際合作,共同致力于減輕地震災害風險。

        下一步,中國地震局將繼續完善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持續提升地震預警服務的安全性、可靠性、規范性,拓展服務領域和效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謝謝。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