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童成長為科學家,要經過怎樣的歷程?真相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近日,科普中國、光明網聯合今日頭條共同發起#我的高考記憶#線上主題活動,邀請院士和專家學者講述各自的高考故事。
他們中,有人經歷過高考失利,有人考了4次才被心怡院校錄取,有人在枯燥漫長的學術路上默默前行了數十年……但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堅持不懈的勇氣是共同的。希望他們的故事能為你帶來前行的力量。
【資料圖】
1. 從考大學到博士畢業,我花了23年……
孫寶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料和食品風味化學專家
我高考的經歷可謂一波三折。
我一共參加過四次高考,最后一次準備了近10個月,最后總分413.5分,遠高于山東360分的重點線,被北京輕工業學院錄取。成績單下來后,我立馬放下鋤頭,就等著上大學了。
不僅如此,大學畢業兩年后,我才考了研究生;碩士畢業七年后,我才讀了博士。從考大學到博士畢業,我的求學路,一共走了23年。
雖說大家都希望能“一舉奪魁”,但我的銳氣并沒有在數次考試中消退。這段坎坷的求學路是生命中一筆寶貴財富,培養了我百折不撓的毅力,讓我在科研的道路上愈挫愈勇。
在高考中,的確難以保證每個人都能夠穩定發揮出應有的水平。但我認為,有志者事竟成,即使高考失利,到大學之后,大家依然有機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到理想的學校,甚至世界頂尖名校繼續深造。
此外,從高中到大學,剛經歷完高考的考生往往難以迅速適應身份和環境的轉換。我建議大家打牢基礎,扎實掌握學科中最基礎的內容,只有本科階段打好根基,才能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融會貫通,適應未來的工作。
2. 高考語文40分,我如何走出遺憾
褚君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我是1962年參加高考的,當時語文滿分是一百分,我平時都能得八九十分,但最后高考由于審題錯誤只拿了40分。即便如此,靠著物理滿分,我仍然是班上的第一名。填志愿時,我選擇了物理專業。學物理是我中學以來的追求,一心希望長大后能成為一名物理學工作者。
一般來說,高考失利會讓許多考生留下遺憾,但我很快就想通了。我覺得,選專業就像是在劇場里聽交響樂,如果高考沒有失利,等于買到了劇場的前排票;如果高考留下遺憾,那相當于坐在了后排。
既然志在物理,聽到的也都是相同的曲子,無論是進哪所大學,想學的知識永遠不會改變。只要能好好學習,依然可以在物理的海洋里盡情享受。所以,我很快恢復了平靜,重拾信心,投入到了物理學的研究中去。
高考填志愿,可能算得上是人生中第一次重要抉擇。我建議同學們明確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到興趣所在,再根據相關需求,找到最合適的方向。
3. 破譯電磁密碼的“女偵探” 如何養成?
蘇東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我父親在大學里教數學,受他影響,我從小就喜歡數學和物理。一次次的實驗讓我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奇妙,數學中的幾何又給了我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在高考填報志愿時,我堅定地全都填報了和數學、物理相關的專業,最終被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工程系、電磁場微波技術專業錄取。
剛入學,我就愛上了這個專業,讀研時,又趕上國家正大力發展航空航天事業。當年,飛機對電磁兼容的需求最急迫,急需專業人才——因為它影響著飛機的整體安全。正好我從事這個領域的專業研究,有天然優勢,也順理成章地走入這個領域。
我建議即將填報志愿的同學,一定要對自己喜歡什么、未來想從事什么工作有清晰的思考。無論如何,興趣是最重要的,只有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才會愿意去付出精力深入研究下去。
同時,興趣還要和行業和社會的發展趨勢相結合,要選擇有挑戰性的、能夠激發自己創造力的方向。
4. 我如何成長為“有文化的新型農民” ?
張啟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說起報考華中農業大學生物學專業的原因,我想起了小升初考試的作文題:“當一個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在參加高考之前,我有著很多別樣的人生經歷:干過農活、當過生產隊干部、做過民兵排長和水利隊長……這些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的經歷,促成了我在高考時選擇生物專業。
人活一輩子,來到世界上總要留下一點印記。剛入大學時,我也并不清楚學習農業未來可以從事哪些工作,但我始終堅持學習,盡管條件艱苦,依然想盡辦法利用身邊有限的學習資源去做出更多的成就。
我想送給參加高考的學子一句寄語:強壯“志”商,激勵“勤”商。強壯“志”商就是要追求建樹,把眼光放長遠,不斷開闊自己的認知;激勵“勤”商就是要刻苦努力。要不斷設定新的目標,對自己提出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我還想提醒同學們,年齡是一個寶貴的資產,要盡早的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如果準備向科學攀登,未來立志成為科學家,更是要珍惜自己的光陰,及時完成科研學習當中每個階段的目標。
5. 如何在枯燥的基礎研究中尋找快樂?
馮小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
化學對大多數人來說相對枯燥,但我還是在其中找到了樂趣。當時,教我們化學的老師把它講得生動有趣,深入淺出,激發了我對化學的興趣。
此外,每當研究取得進展,尤其是研究成果可以應用到生活,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時,我都會感到由衷的自豪和興奮。
我身邊很多同學在剛進入大學時就瞄準要考研究生,受他們影響,我在本科階段也開始準備考研。
對未來想從事基礎研究的考生,我想分享三點建議:
第一點是有興趣,要對探索未知有好奇心;
第二點是要有目標;
第三點是要有責任感,人來到世界上,應該讓它變得更美好。
6. 為了成為“看星星的人”,我參加了兩次高考
茍利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回想20多年前,我報考南京大學天文系的經歷,似乎是對兒時星空夢的延續。
我之所以會成為“看星星的人”,要從一本兒時閱讀過、已停刊的雜志《飛碟探索》說起。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黑洞”一詞,第一次接觸到關于外星人和地外天體的奇聞怪談,它們勾起了我對太空的好奇。
因此高考時,我非常確定地報考了天文。很遺憾,我第一年沒有考中,復讀一年后,終于如愿以償。
在與天文相伴的日子里,我發現很多天文現象在生活中都似曾相識,比如:黑洞周圍的時空旋渦就像龍卷風、黑洞的噴流類似高壓鍋氣嘴噴出的氣……
從短期看,天文學本身對于實際生活影響不大,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的一些發現或理論研究將會在未來某個時間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比如: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無線網絡就起源于霍金輻射理論。
希望考生們填報志愿時不要以就業為唯一標準,要記得,夢想是值得去追逐的。
7. 高中少讀一年,我考上了中科大
蔡一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1年,我15歲,報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當時,我只是為了少讀一年高中,早日進入大學。可最后發現,大學才是另一場寒窗苦讀的開始。
高考對許多人來說,是高中的最后一張答卷。但對我而言,那僅僅是初試。在那之后,我還要繼續參加復試、競賽和心理測試。很幸運,我順利地通過了這些考試。
高中時,我對化學最感興趣,但進入大學之后,跨專業的廣泛學習讓我確認要深耕宇宙學領域,去探尋宇宙里的第一縷光是如何誕生的。
當時,我沒考慮過以后的就業、出路,只是追尋自己的喜好。同樣,在后來的科研過程中,我仍然秉持自己的初心。
話說回來,只根據興趣愛好選擇未來研究方向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考生仍然會趨向選擇“熱門”專業,但是我仍然希望那些“少數派”不要被社會過多干涉。畢竟,術業有專攻,各行業都需要人才輩出。(宋雅娟 蔡琳)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國家電網兩項重大工程開工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