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簡訊:知識擺攤,年輕人觀察社會的一個窗口

        工人日報 2023-06-14 09:32:57

        最近,一種年輕人靠自己的特長、專業在路邊為他人提供“付費聊天、咨詢”服務的“業態”悄然興起。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在大理、杭州、西安等城市,出現了不少“知識擺攤”人。這些攤主的攤位設置大多相似,在顯眼的地方寫下自己的專業背景、擅長領域以及提供服務的方式,再擺上些咨詢時可能用到的工具,然后就可以等著客人上門了。

        從報道來看,這些擺攤人有的是學哲學的,能聊人生意義;有的有應用心理學專業背景,可以提供心理咨詢體驗;有的專業是法律,愛好是攝影,于是收費拍照但贈送法律咨詢服務……

        “知識擺攤”是新鮮事,但靠內容、學識創造精神財富、為他人提供幫助的同時獲得報酬,再平常不過。某種角度上講,“知識擺攤”其實是把教師、心理咨詢師、律師等職業的部分工作,從教室、咨詢室、事務所等專門場所搬到了馬路邊。如此服務的連貫性、透徹度恐怕不能太較真,但對那些駐足與攤主對談一小時、在困擾自己的問題上得到傾聽與建議的顧客來說,“知識路邊攤”自有其存在的價值。


        (相關資料圖)

        有意思的是,嘗試“知識擺攤”的,大多是即將或剛離開學校不久的年輕人。在人們的慣常認知里,大學生完成所學后理應進入工作崗位,就像生產線上的產品,是時候要從一個軌道滑進另一個軌道了。然而,隨著年輕一代自我意識和探索欲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在從象牙塔步入職場前,都想要先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

        從這個角度講,“知識擺攤”其實是一些青年人了解社會、與社會初接觸的一個窗口。當路人從這些有專業背景的年輕人的攤位上獲取知識和心靈按摩時,也往往會把自己的故事、經歷講給他們聽。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走出校園、近距離感受生活的樣子,而且可以讓閱歷尚淺的年輕人與外部世界建立更多聯結。心理學有一個基本理論:人是在一段一段關系中看清自己、建立自我認知的——與來來往往的顧客打交道,有助于攤主進一步認清自我,從而確立或調整未來的個體發展方向。

        此外,也有人是因升學或求職路上遇到挫折而選擇“知識擺攤”。對他們而言,擺攤是一種轉移注意力、調節情緒的方法,也是一個在困境中沉淀、尋找適合自己的前進方向的過程。

        事實上,在“知識擺攤”前,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路邊擺攤賣衣服飾品等小商品的現象就曾引發關注,這些年輕人支攤大多也是為了探尋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以另一種視角去觀察、體驗社會。

        年輕人擺攤是個人自由,但也不應戴著涂抹了太多浪漫、理想色彩的眼鏡看待。一方面,賺錢不易,人們身邊那些“養活一家人”的小攤,哪一個不需要店主起早貪黑辛勤地打理和維持?現實中,靠擺攤維持基本生活的年輕人并不多,穩定盈利的恐怕更少。有的二手平臺上,擺攤失敗甩賣裝備的信息更是隨處可見。

        另一方面,類似擺攤很有可能只是一種“暫時狀態”。它就像是從學校到社會的渡船,體驗之后,無論是選擇進一步自主創業還是通過招聘步入職場,年輕人都將開始下一階段的路程。

        在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有一位特聘副研究員,她曾用好幾個月時間在海南的菜市場賣魚、賣菜,還與不少菜販成為朋友。后來,這些經歷成就了她的博士論文,成了她樂此不疲的學術研究方向。

        博士賣菜也好,大學生擺攤也罷,把經歷變為經驗,使其成為自身進步和提升的臺階,大概是這件事最大的意義。(工人日報)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