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陳怡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王軒堯
“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才從文昌“上天”,“探索一號”科考船就把兩艘明代沉船的世界級考古成果從深海帶回了三亞。在一個個讓中國人自豪不已的科技發展成就中,海南的亮相頻率越來越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服務保障國家重大項目的同時,海南正充分發揮“溫度深度緯度”的優勢,打造種業、深海、航天科技創新高地,推動“陸海空”三個未來產業快速發展。
旭日東升前,文昌淇水灣的沙灘一片寂靜,不遠處的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早已熱火朝天。這是我國首個開工建設的商業航天發射場,為了實現2024年常態化商業發射的既定目標,這片土地一刻也沒有停下建設的步伐。
衛星總裝測試廠房已經完成了主體建設,火箭裝配廠房也在抓緊建設中,計劃于2023年底前竣工。火箭“出門即發射”的暢想將在文昌率先成為現實。
在去年11月召開的2022年中國航天大會上,多位專家一致表示,海南具有發展航天應用產業的優勢和潛力。國家航天局也明確表示,將繼續支持推動商業航天企業落地海南,發展“航天+”智慧海洋、生命科學、智能制造、新材料及文化科普旅游等產業。
現在的海南,正充分發揮發射場主場優勢和自貿港政策優勢,持續加大航天產業和太空經濟的支持力度,打造以航天高端產品研發制造、空間大數據、空間信息應用為代表的產業集群,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三鏈”產業正加快同構,以火箭院、中國星網、航天局高分中心、中科院空天院為鏈主的產業鏈生態逐步形成。
艷陽高照時,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機器人正在一望無際的南海進行下水試驗,為下一次科考作業作充分準備。萬米深潛從崖州灣畔啟航,一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深海科技城也在崖州灣畔拔地而起,推動深海裝備、海洋能源、海洋生命科學、海洋牧場、海洋公共服務等領域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
目前,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已投入運行,以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南海地質科技創新基地、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等平臺為主體,推動國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臺建設。
夜幕降臨后,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依舊忙碌,穿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正專注地操作儀器、記錄數據。在這里,一批來自南美洲的玉米種子經過近半年的隔離檢疫,終于順利“入關”,它們將助力我國育種專家選育高蛋白質含量的玉米。
在這里,7200余臺(套)不同規格的高精尖科研儀器一應俱全,用于育種工作的檢測、分析和研究等多個流程,為育種聯合攻關提供便捷的條件。
截至2023年4月底,崖州灣科技城累計注冊南繁產業企業1195家,不少“國字號”及省市科研院所也紛紛落地,產學研聚集效應不斷擴大。南繁科研成果惠及海南省內外農民,通過萬畝制種、萬畝高產稻、千畝優質稻、千畝雜糧等項目,農業在科技的驅動下完成轉型升級,糧食生產穩面積、提產量、增效益得到更大保障,耕地非糧化和撂荒地問題不斷得到解決。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南繁硅谷”設想正在成為現實。
“陸海空”三大領域,既是科技創新的重點課題,也是影響未來的戰略命題。從一粒種子到無垠海洋,再到浩瀚宇宙,海南正以其敢闖敢干的基因、開放包容的精神,瞄準機遇,向未來出發。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8日 05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上一篇:全國中成藥集采藥品擬中選結果公布 平均降價49.36%-環球實時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