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 | 青春期性教育 不能“難以啟齒”“羞羞答答”

        央廣網 2023-08-02 10:34:21

        央廣網北京8月2日消息(記者 雷妍)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對身體變化、身體發展認識不夠。“在學校中,我們經常會處理一些案件,比如,一些同學因為胸部變大等身體變化,被同學嘲笑,自己也十分自卑。這些誤解很常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央廣營養課》特約專家史宇對央廣網記者說,“在教育孩子時,我們常讓孩子接納自我,但如果連自己身體的變化都接納不了,如何能讓孩子面對整個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呢?”

        青春期,性教育不可或缺

        青春期是人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史宇介紹,“現在年齡前置比較明顯”,一般女孩10歲左右、男孩12歲前后就會進入青春期。這一時期,孩子會經歷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變化。


        (資料圖片)

        性發育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生殖器官的變化、第二性征的出現,如聲音變化、男孩出現喉結、女孩乳房發育等……同時,在青春期,孩子生長發育的速度大大加快,出現第二次生長發育高峰,身高和體重快速增長,身體機能日漸增強,讓他們看起來越來越像成年人。

        但是,相比“身體”的先一步發育,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正經歷著極大的激蕩。他們的自我意識進一步覺醒,認知水平不斷提升,在不斷探尋著自我,很多孩子對異性會產生強烈的、美好的感情……這使得青春期的孩子看起來很“擰巴”——叛逆心強、模仿能力強,希望能夠突出“自我”,得到他人的認可;與此同時,他們的生活知識、社會經驗還太欠缺,自制能力不夠、判斷力弱……更容易因為自以為的情感而“偏離方向”,對自己、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因此,需要更好地引導、關注。

        好奇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生根發芽

        “性教育我們知道,但怎么跟孩子提呢”,有些家長有性教育的意識,卻“不得法”;“孩子本來沒開竅,教了后會不會讓孩子更好奇,整天想著那些事?”有些家長憂心忡忡。

        青春期的孩子,對性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生根發芽。“孩子們總會有自己的方法尋找答案。”史宇說,外界的一味阻攔,只能讓孩子自己“摸索”,以為懂得很多。不讓孩子被片面的知識所左右,及時向他們傳授正確、全面的性知識,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性心理很有必要。

        史宇介紹,做好“性教育”,對于家長來說,在與孩子聊到相關話題時不要躲躲閃閃,要大大方方。實在不知道如何溝通,現在也有很多“幫手”,比如繪本、書籍、課程、科普視頻等,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學習、收看,打消顧慮,解開認知誤區。

        打造良好的空間,讓性教育不再“羞羞答答”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如何對青少年進行科學的性教育,已成為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明確提出了“將性與生殖健康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各界對性教育越來越關注。如何打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空間,讓性教育成為理所當然,不再“羞羞答答”?

        史宇表示,這首先需要社會各個層面通力合作,讓性教育科普知識能夠讓更多人看到。各個平臺要減少與性教育相關的那些抓人眼球、過度渲染的短視頻的流量,不妨請一些靠譜的專家,多做一些全面、科學的知識講解,讓性知識從“不能談的變成可以談的、可以學的”。

        作為專家,史宇說,“我們也爭取要做到像編劇一樣,把性教育這個很有意義的話題講得更有意思,讓人們更愿意接觸、學習。”

        【直播預告】法定結婚年齡怎么設定的?古代為什么可以早結婚?為什么一定要和孩子“聊聊性”?如何跟孩子溝通性相關話題?如何避免與孩子“尬聊”性知識?今天(8月2日)下午2點,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史宇、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科副主任醫師付虹將做客央廣網《央廣營養課》直播間,就青少年性教育與自我保護與廣大網友在線互動,現場答疑,助力青少年知“性”成長。掃碼即可預約直播: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