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隨筆】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作為一類重要的人才資源,工程科技人才對工程科技創新至關重要。然而,目前我國工程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人才政策精準化程度不高、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暢通、人才評價“四唯”等問題依然存在。那么,如何建立一支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相適應的工程科技人才隊伍呢?
首先,要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當前,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作用日益突出,對國家戰略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緊迫。而要發揮以上作用,必須通過激勵手段和引導政策,推動廣大工程科技人才投身工程科技實踐,提升我國工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但同時,要特別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否則人才隊伍將面臨斷層和枯竭的風險。
(相關資料圖)
為了保持工程科技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一要制定科學的人才資源發展規劃,合理安排海外工程科技人才的引進工作,同時建立健全以科技自立自強為導向的自主培養體系,加快復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與開發。二要根據人才發展規律提供全面的培訓和發展機會,使工程科技人才能夠持續不斷地提升專業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發展需求。三要暢通人才的流動和交流,推動工程科技人才在不同崗位和機構間進行經驗和知識的交流,強化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豐富工程科技人才實踐經驗,培養多元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
其次,要處理好人才引進和自主培養的關系。工程科技人才引進是提升資源數量和質量的重要手段。應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和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發展機會,給予優秀人才必要的支持。
我們既要注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又要提升本土工程科技人才的自主培養質量。一是創新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開設專門的創新教育課程,幫助工程科技人才掌握創新方法論和工具。同時,也要注重培養人才的實踐能力,由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技能和理論知識培養向注重實踐能力培養轉變。二是強化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搭建跨學科科研團隊。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加強通識教育,拓展學生多學科視野,提升工程創新能力。依靠多學科的研討會、團隊項目等方式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深入實施項目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推動從單純“知識傳授”向全方位“能力培養”轉變。
再次,要處理好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卓越工程師等四類人才之間的關系。戰略科學家是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科學家,能夠為國家的戰略發展提供戰略支撐和決策參考。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特定領域內有著卓越的科技成就和創新能力,可以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他們與戰略科學家的合作和互動,能夠形成頂天立地的科技創新力量。青年科技人才是具有潛力和活力的重要力量,可與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進行緊密合作與交流,為其成長提供良好的平臺。卓越工程師則是在工程領域中具備卓越能力和豐富經驗的專業人才,在實際工程項目中負責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與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合作可以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優勢。筆者認為,四類人才的協同可在有組織的科研中實現。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將四類工程科技人才有效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四類人才的各自優勢,共同突破工程科技創新中的關鍵核心技術。
同時,要推動工程科技人才進行有組織科研。在當前時期,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不斷強化有組織科研。一是工程科技人才應圍繞“四個面向”明確科研定位和科研目標;以科研團隊與學科方向為軸心,發揮科研能力、協作能力;以實驗室和制度為最終保障,提供必備工具和場所,保障整個科研的順利開展。二是現行學科導向的科研組織模式所形成的成果評價機制,易演變成論文導向的科學研究,因此,應加快建立以創新成果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科研績效評價制度。對于參與跨學科、跨機構所產生的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應當形成相應的兌換機制,完善資政建議和學術成果、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研項目分類評價辦法。
最后,既要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科學研究能力,也要注重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良好的科學研究能力,是工程科技人才能夠開展工程創新工作、在未來取得重要突破的基本要素。而主觀能動性是支持工程科技人才如何選擇工程科技創新道路、能否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核心要素,在實踐中要將兩者有效結合。
一是要培養以卓越科學研究能力為主的客觀能力。通過改革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工程科技人才專業技能實踐能力教育和多學科交叉下的通識教育,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專業水平,產出符合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的復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二是要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把激發報國熱情和奉獻精神貫穿于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評價、激勵工作的整個過程中。培育工程科技人才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中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充分激發廣大工程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做好為工程科技人才排憂解難、松綁減負的工作。
(作者:楊中楷、林德明,分別系大連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