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看內蒙古|莫旗:黃菇娘變身“致富果”

        央廣網 2023-08-04 16:31:29

        央廣網呼倫貝爾8月4日消息(記者田鳳元 見習記者李春雪 通訊員鄭明 王偉)眼下正值黃菇娘收獲季節,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寶山鎮太裕春村的黃菇娘種植地里,飽滿的菇娘像一個個小燈籠掛在枝頭,微風中輕輕搖擺,清甜的果香撲面而來。十多個村民在田間忙碌,將成熟的果實摘揀出來,一片繁忙景象。

        村民正在摘撿成熟的黃菇娘(央廣網發 陳克建 攝)


        (資料圖片)

        近年來,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不斷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提升經濟發展的整體效能,特色種植越來越受到農民的青睞。越來越多的農民通過種植黃菇娘,增加了實際收入,拓寬了務工農戶的增收渠道。

        村民張強今年種植了20畝地黃菇娘,對于今年的收成,他充滿希望。張強一邊摘揀著菇娘,一邊說道:“按照現在這個長勢,第一茬菇娘預計能撿1000斤左右,還能逐漸增加。現在就是也不愁賣,品相也非常好。”

        村民正在將成熟的黃菇娘裝車(央廣網發 王軍 攝)

        今年是張強第二次種植黃菇娘,通過悉心種植和培育,今年的黃菇娘長勢讓他特別滿意,今年又增加了幾畝地。他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從經濟效益來看,去年種植的收入是傳統農作物的五六倍。

        菇娘果學名毛酸漿,為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成熟后可食用,色澤金黃、味甘甜。果豆大小如大拇指蓋相同,也是黃顏色,看起來顏色屬于黃金色那種,又稱為“黃金果”。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菇娘果又被稱為“草原金果”,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草原氣候影響,這里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所產的菇娘果含有的氨基酸等微量元素比其他產地高出5%—32%。

        此外,黃菇娘種植是一項勞動用工密集型產業,每年的采收時節可以安置大批勞動力就業。采摘是第一個環節,通常3-5天就需要采摘一茬。胥德寶是太裕春村的村民,他表示:“現在是農閑的時候,我們村的老百姓都在撿菇娘,一天能掙150多元。”

        村民正在挑選、打包成熟的黃菇娘(央廣網發 陳克建 攝)

        走進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幫農菇娘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菇娘儲存車間,二十多名婦女正圍坐在金燦燦的黃菇娘堆旁,挑選裝箱。這里按小時用工,勞動量小、時間相對自由,附近村屯老人和婦女都來到菇娘轉運點打小時工,增加收入。“在這干活離家近,也不累,一個小時12元,可以增加一筆額外的收入。”烏爾科村村民陳鳳云每到這個時節都到合作社來挑撿菇娘。

        合作社負責人劉憲良介紹說:“我們合作社種植了三百多畝菇娘,雇傭了撿菇娘的村民50人到80人。現在撿了第三茬菇娘,每茬在兩萬斤左右”。

        成箱的黃菇娘(央廣網發 鄭明 攝)

        記者在尼爾基鎮的一處電商直播現場看到,許多剛采摘下來的黃菇娘被送到這里,經過工人現場挑選后封裝,自產自銷,通過直播的方式進行網絡銷售,平均每天成交量達到幾百單。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何總農副產品創始人何阿村說:“我們已經直播賣黃菇娘3年了,隨著大家對黃菇娘越來越認可,現在每天的訂單量都在800單以上,多的時候能到2000多單。從銷量數據來看,南方顧客居多,尤其是廣東的顧客,復購率特別高。”

        近年來,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在產業發展上,緊緊圍繞建設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全力推進以特色產業項目為重點的智慧農業,積極推進黃菇娘種植產業,將其產銷與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等工作相結合。如今,黃菇娘也已經成為當地的招牌農產品,菇娘種植戶們都把它稱為致富的“金豆子”。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