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學夢想的種子

        人民日報 2023-08-07 09:30:58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本期大家談約請3位科教、科普工作者,從專業角度探討如何貫徹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斷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以高質量科普助力高水平創新。


        (相關資料圖)

        ——編 者

        讓科學教育更科學

        姚建欣

        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需要各方集智協同,形成育人合力。

        校內科學課堂,是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主陣地。從近年來的趨勢看,科學教育首先要解決好兩大難題:一是無限的科學知識與有限的課程容量的矛盾;二是如何培養學生應對未來挑戰所需的科學素養。一個思路是強化“整合發展”,引導學生圍繞科學大概念進行知識體系的整合,然后逐級進階培養科學思維和探索能力。沿此思路,基礎教育科學類課程可以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維度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讓科學教育本身更為科學。

        與此同時,校外實踐也格外重要。將中小學、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場館等各方科學教育資源更好整合,探索并推廣以跨學科實踐、項目式學習為抓手的新學習模式,也將使青少年在更密切的館校合作、家校合作中獲益。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系副教授)

        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

        李秀菊

        時值暑假,各地科技館人頭攢動,各類科普夏令營備受青睞。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提升科學素養、培養科學興趣的關鍵時期。選擇適合的內容和方式進行科普,有助于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培養其科學思維。

        青少年科普切忌“揠苗助長”。要充分考慮青少年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盡量避免“超前學習”或“過分拔高”,注意呵護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對科普活動設計者來說,要立足不同學齡青少年的認知能力、知識基礎,開發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基于解決真實問題、注重跨學科實踐的科普活動,轉變科學晦澀難懂、高深莫測的刻板印象,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適合孩子的方式,就是最佳的科普方式。

        作為學校科學教育的重要補充,科普活動的環境應更加開放、內容應更加豐富,運用好科學表演、科學展示、動手制作等形式。選擇更多了,孩子和家長就能更從容。

        (作者為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

        科普要“有料”“有趣”“有心”

        宋 嫻

        近年來,青少年的科學素養不斷提升,帶動了科普需求的持續升級。把握時代趨勢,推出更優質的科學教育和科普服務,才能為打造高素質創新大軍奠定堅實基礎。

        高質量的科普是一項系統工程,完善供給需要“有料”“有趣”也“有心”。“有料”,就要有足夠豐富的科普資源,讓不同學段、不同區域、不同背景的青少年群體都能夠“點菜”;“有趣”,就要以前沿技術和最新資訊,為青少年群體構建探索空間、豐富科創體驗,激發其對科學的自然熱愛;“有心”,就要打造科普的陪伴感,通過各類互動渠道及時捕捉深層科普需求,讓科普真正走進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近期,由上海科技館和上海市科創指導委共同主辦的“科際穿越—科創校長空間站”活動啟動,將中小學的科普需求更加精準地連接到高校和高新技術企業等科創主體中,讓更多前沿、有趣的科技成果走到青少年面前,打造更多科創教育學習場景,將有助于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學夢想的種子。

        (作者為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中心副主任)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