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國軍事科技】現階段軍用機器人“上戰場”,能展現哪些“神通”?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 2023-08-24 19:36:26

        隨著戰爭模式朝著無人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軍用機器人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戰場上紛繁復雜的作戰和保障任務也對軍用機器人的多用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賦予軍用機器人適應各種實戰環境的利器,正是針對各項具體任務開發的專用裝備。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些功能豐富的機器人,看它們是如何裝備各式工具、身懷“十八般武藝”。


        (資料圖)

        掃雷任務具有危險性高、情況復雜、責任重大的特點,使用掃雷機器人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排爆過程中的人員傷亡。俄羅斯裝備的“天王星”-6掃雷機器人是目前最成熟的掃雷機器人之一,其裝備了5種不同的掃雷工具,包括推土犁、掃雷輥、推土鏟、鏈枷和機械臂。其中掃雷輥與鏈枷可以通過觸發地雷引信達到排雷的效果,而鏈枷和推土鏟則可以將地雷“連根拔起”,推到一邊。俄羅斯還裝備了另一款改裝自T-90A主戰坦克地盤的“通道”-1重型掃雷機器人,其配備了TMT-C掃雷套件,這款套件功能十分齊全,包括用于觸發常規地雷引信的掃雷輥、切割拉/絆發地雷控制線的刀具和干擾無線電控制地雷的電子系統,可掃除壓、拉、絆、無線電控制等多種引爆方式的地雷。幾乎具備清掃所有地雷的能力。

        圖為安裝鏈枷的“天王星”-6掃雷機器人(圖片來源:百家號)

        在戰爭模式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戰場上的信息收集愈發重要,偵察機器人可攜帶多種偵察設備、可將情報實時傳回的優點使之在戰場上大放異彩,而空中無人機作為機器人的一種,憑借空中優秀的偵察視野成為偵查機器人的主流。美軍裝備的MQ-4“全球鷹”無人機可以同時攜帶光電/紅外傳感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光電傳感器工作在0.4到0.8微米波段,紅外傳感器工作在3.6到5微米波段,而合成孔徑雷達用于構建偵察目標的二維或三維圖像,能以較小的天線創建高分辨率圖像,同時“全球鷹”無人機能通過衛星鏈路與指揮控制中心相連,可實時傳回偵察圖像,保證情報的時效性。

        圖為德國國防軍裝備的MQ-4“全球鷹”無人機(圖片來源:網易)

        將武器系統裝上機器人使之可以輔助甚至代替士兵作戰幾乎自機器人誕生之初就被提出并不斷論證和實踐,到如今已有多款戰斗機器人投入戰場或進入軍方測試,這些機器人大多裝備現役的武器裝備以減輕后勤負擔。早在2007年就投入伊拉克進行試驗的“利劍”機器人就裝備一挺M249型5.56毫米機槍。RS2機器人則裝備一挺M2HB型12.7毫米機槍。除了這些僅裝備單兵武器的輕型機器人外,也有一些重型機器人裝備了步兵戰車級別的火力:在2023阿布扎比防務展**(**IDEX 2023)上愛沙尼亞的米爾雷姆機器人公司與阿聯酋EDGE集團合作,展示了一款名為Type-X的戰斗機器人,其可選裝一門30毫米或50毫米機炮,在炮塔兩側安裝了兩座雙聯裝Hunter 2S巡飛彈,這使其偵察和打擊距離達到了5千米。

        俄羅斯的“天王星”-9機器人則裝備了一門30毫米2A72型機炮和兩座雙聯裝9M120-1“渦旋”超音速反坦克導彈,不過模塊化的設計使這款機器人可選裝NSV型12.7毫米機槍、加上AGS-17型自動榴彈發射器、PKT型通用機槍、9M133“短號”反坦克導彈,甚至是9K38、9K310這種便攜式防空導彈,可以適應不同的戰場環境。

        圖為參加紅場閱兵的“天王星”-9戰斗機器人(圖片來源:網易)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機器人的設計也越來越成熟,機器人的承載能力也在穩步提高,而戰場上日益復雜的環境催生出諸多作戰需求,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各種使用專業裝備的機器人將會在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而賦予機器人們解決問題的裝備也會更加精密化。

        何松澤,國防科技大學“強軍號”理論小組核心成員,校國際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在人民網、中華網等中央核心媒體發表文章數篇;任家琛,理論研究小組核心成員,曾在中國國防報等多個媒體發表文章

        出品:科普中國軍事科技

        監制: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作者:何松澤 任家琛(國防科技大學)

        審核專家:付松洋(國防科技大學)

        策劃:金 赫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