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中軸——北師大北京中軸線現代性轉型文化實踐隊調研成果

        光明網 2023-08-29 15:47:27

        在急速發展的當代中國,城市空間發展的傳統與歷史被置于何種地位?作為中國現代性轉型的重要代表城市,北京的城市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義和價值,而北京中軸線則將成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項目。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認為,“毫無疑問,‘北京研究’將成為中國學界的熱門話題?!弊鳛槿诙喾N構成要素于一體的文化遺產項目,北京中軸線具有超越故宮、天壇等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突出普遍價值,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的獨特見證,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資料圖)

        在此背景下,北京中軸線現代性轉型文化實踐隊嘗試探究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下北京中軸線的現代性,以青年視角透視新時代征程之中北京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卓越成果。

        行讀中軸:觸摸每一寸文化脈動

        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這條長約7.8公里的中軸線,劃定了數百年來北京城市空間的脊梁,更不斷塑造著這座城市的性格與風骨。讀懂建筑,才能讀懂中軸,讀懂中軸,才能讀懂北京,在這次暑期實踐中,實踐隊選擇投身中軸,用腳步重新體悟屬于北京中軸的時間與空間。

        從鐘鼓樓至永定門,實踐隊實地走訪了北京中軸線上的十五處遺產點,通過調查訪談、發放問卷等方式,了解中軸變遷?!靶凶x”的方式重新拉近了隊員與北京中軸線地理景觀之間的距離,尤其是感受到了中軸線建筑對于中軸精神的重要意義,從規約著市民生活節奏的“晨鐘暮鼓”,到秩序森嚴的紫禁皇城、宮門御道,中軸景觀是相互聯結的整體,在構造理想都城的同時,中國古代的建筑師也是在構造屬于華夏文明的理想宇宙、理想的天人關系。通過走訪,實踐隊首先認識到中軸絕非碎片化的景觀組成,而必終是合和為一的共生之線。

        實踐隊隊員們觀看景山中軸文化季的導覽圖

        從鼓樓上向南俯瞰北京中軸線

        對于參與實踐隊的北京本地同學朱雨琦而言,這一次行讀走過的很多建筑,在過往的生活里一向只以文化符號的形象存續在對鄉土的深厚情感之中,始終容色模糊。而這一次,她真正走進了曾經看似遙遠的一樁樁樓宇、一座座宮殿,再一次重新認識故鄉面目,揭開記憶的面紗又見真容,情感愈發深厚。

        爬上鼓樓高聳的臺階,在晨間的清風里聽一場激蕩人心的鼓曲,在北京上學已有兩年的實踐隊隊長管真才真正讀懂了劉心武筆下作品《鐘鼓樓》中的那段話:“鼓樓胖,鐘樓瘦。盡管它們現在已經不再鳴響晨鐘暮鼓,但當它們映入有心人的眼中時,依然巍然地意味著悠悠流逝的時間。”站在鼓樓之上俯瞰中軸,也是大多數來到鐘鼓樓的游客不可錯過的一項體驗。憑欄臨風遠望時,中軸沿線老城區如海浪的一片灰瓦,夾雜在枝影橫斜、草木蔥蘢之間,勾勒出北京城市的煙火紅塵,而遠方的摩天大樓,則是北京向未來激流勇進的標記。在這里,實踐隊隊員佟皓田偶遇了一位高鼻深目、胡須濃密的外國游客,用英語簡單交流后,他操著并不標準的漢語,向我們豎起大拇指說道:“中國文化,好!”

        實踐隊員與參觀鼓樓的外國友人進行交流

        鼓樓“出圈”后,游客們在鼓樓下駐足觀看寫生的老先生

        在走訪過程中,實踐隊與北京城市居民進行了多種形式的交流,路遇的北京老大爺、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攜手而行的三兩好友,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從他們身上,實踐隊更深度地體會到了市民生活中的文化記憶和文化情結?!盎睢逼饋淼谋本┲休S線文化,最終是人的傳承使之生生不息,而留住人們的文化記憶與鄉土情感,則是留住中軸文化、北京風貌的良方。

        細讀中軸:數據與文字背后的寸縷情懷與新生向往

        除北京中軸線的線下調查外,實踐隊還在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方面取得一定進展。

        在量化研究方面,實踐隊結合互聯網敘事文本與調查問卷這兩種途徑,深入考察北京中軸線在當代的宣傳狀況及其效果,探尋北京中軸線文化宣傳的最優解。另一方面,實踐隊根據前期田野調查的經驗與感受,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全面考察不同群體對中軸線的看法,了解大眾對北京中軸線的知曉情況,目前已收集國內問卷四百余份。同時,實踐隊利用多種數據分析手段,進行深入分析形成7000字的調研報告。

        前門大街上的鐺鐺車與正陽門互相映襯

        實踐隊在公眾號平臺開設的“數說中軸”欄目,選取微博為互聯網的代表平臺,以2011年、2017年與2023年作為代表年份進行數據分析,實踐隊從北京中軸線申遺工程啟動伊始,一直追蹤微博輿情到如今?!霸诶虾飦y竄,看著藍天中流動的枯枝,月亮出來了,想起那句‘在這一瞬間忘了要去向哪里的深夜’?!眮碜晕⒉┚W友的這段話,讓我們看到屬于中軸、屬于北京的文化魅力,那是屬于一座古都的寧靜安詳,歲月流轉,各得其所。

        實踐隊制作的“數說中軸”系列推送

        在三年無數的博文中,不斷浮現的是對中軸線濃厚的文化情感,中軸線早已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真正成為流淌著文化血脈的“線”,對它的修復、改造和保護,一直以來都飽受社會關注。在古建數據、人文關懷與紅色旅游多重因素影響下,中軸線不斷煥發著新的活力和生機。2023年,這條屬于他們、她們、它們、屬于所有人的中軸線,在全社會的期待中,已經迎來了申遺工作的沖刺階段。

        在質性研究方面,實踐隊將其與實地走訪調研結合起來,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街道社區和商戶機構兩類訪談對象進行訪談。實踐隊采訪到了安定門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科長孫軼琳。孫軼琳與實踐隊成員深入探討了安定門街道內,中軸線申遺行動前后的變遷,在歷時數年的整治過程中,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和申請式退租在中軸線地區的廣泛開展,讓一系列中軸胡同恢復了古都舊貌,更讓居民拓寬了生活空間、優化了生活質量。

        實踐隊還簡單采訪了安定門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以及鐘樓灣社區副書記,并重點采訪了鐘樓灣社區的居民范來友,以及方家胡同、豆腐池胡同的一些居民,從群眾視角了解中軸地區城市發展變遷。

        實踐隊采訪組的組員們采訪安定門街道的政府工作人員

        “第五立面”的整治變化

        與居民老范訪談的經歷,讓參與訪談的實踐隊員管真、朱雨琦和蘭思辰記憶尤深。這位戴著一副墨鏡、穿著一件兒墨綠色的跨欄背心,拿著一把扇子向我們小跑而來的北京老大爺,讓實踐隊看到屬于北京的熱情與活力。在鐘樓灣社區生活了一輩子的老范,對四周的歷史掌故張口既來、如數家珍?!爸休S線從永定門到咱們鐘鼓樓,真的是一條最美的中軸線?!睅е鴾I光訴出的這句話,是老北京人對腳下土地深深的眷戀與熱忱。看著曾經一下雨就積水的路,如今鋪上了滲水磚、變成了“雨過天晴路面干”的新路,看著曾經充斥著自建房的院子,如今重新寬敞起來,老范無比感慨,他還樂呵呵地向實踐隊展示著院里的空地,四面擺著一個個花盆,種著老范心愛的各色花草,墻邊栽著竹子、木架上爬著葡萄藤,關于他現在的生活,老范這樣告訴實踐隊:“在院里跟鄰居之間喝喝茶、聊聊天、種種花花草草,平常的生活特充實。”

        改造后的鐘鼓樓廣場,從嘈雜的小商品市場,變成了居民們休閑娛樂的公共生活空間,聚集著像老范一樣熱愛生活的北京市民,他們在這里踢毽兒、舞綢帶、寫生,也遇上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朋老友。歡聲笑語、家長里短之間,是屬于北京熱情而包容的城市文化的新生。

        清晨的鐘鼓樓廣場,居民們正在舞彩綢、抽陀螺

        通過這場與城市居民的談話,實踐隊窺探了治理前后居民生活變遷的輪廓。讓喧鬧的商業文化離開居民區,還舊巷以寧靜、還古都以文化,中軸線的修復與保護,不僅僅傳承著中華文化的優秀面貌,更續寫著屬于北京城與北京人新的傳奇。

        “真是希望咱們中軸線申遺成功,真是希望都越來越好。”老范用以結束訪談的這句話,正是每一個北京人的共同心聲。

        實踐隊采訪組的組員們走進老范的家中聊天

        而在中軸線上的商業機構方面,實踐隊與吉祥大戲院宣傳領域工作人員進行了深度訪談。從小住在燈市口一帶、早與吉祥園結下不解之緣的她,笑談著吉祥園舊日的模樣,為實踐隊員娓娓道來了一個又一個老吉祥的動人故事,每個故事背后,藏著的都是中國戲曲文化的一次又一次新生。百年吉祥,見證著一代又一代大家從首次登臺到磨礪“成角兒”,也見證著梅蘭芳先生為中國戲曲走向未來所作出的種種嘗試。開放女座、改試新裝、涵容新聲,吉祥踏出一步又一步,以包容進取的態度傳承和發揚著戲曲文化,也正因此,它承載了無數老一輩藝術家的珍貴回憶。

        京劇名家譚元壽先生在采訪中曾被問及,一生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演出是哪一次?先生回答說,最深刻的一次演出是他六十余歲時在吉祥戲院演出的《打金磚》?!洞蚪鸫u》作為京劇傳統的文武老生戲碼,對唱腔身段的要求皆高,同時也包含了許多難度頗高的武打動作?;蛟S經過一生的風霜磨礪、世事洗練,最讓一個老藝術家動容的,是還能有一方舞臺值得堅守、還有一方天地可供酣暢淋漓。而如今,這些過往的故事成為吉祥的靈魂,在嶄新的劇院里、在新一代的演員身上,流淌不息。

        實踐隊采訪組的組員們參觀吉祥大戲院并進行訪談

        實踐隊在走訪期間,還走進了重裝后的新華書店·為寶書局以及中國書店雁翅樓店,隨機采訪到了一些讀者和前臺工作人員,在這些以中軸文化為裝潢特色的書店里,實踐隊看到的是藏在種種巧思里的文化內涵,當建筑遇上書香,更有別樣風韻,這些書店秉承“做京城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傳播者”的原則,為北京的歷史文化點亮了一盞不滅的照夜燈火。

        走訪中軸線上的書店,中軸元素豐富

        實踐隊還來到前門大街進行實地考察,在親身體驗老字號文化的同時,隨機采訪了數位游客,以及前門商業區內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家商戶。品嘗過吳裕泰的茶香冰激凌、看過全聚德的烤鴨周邊文創,實踐隊感受到繁華街區商業氣息的背后,掩藏著文化新生的密碼。老字號商戶的煥然一新,折射出的是整個中軸地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成果。融古通今,積極創新,緊握時代脈搏、關注受眾群體變化,是老字號在新時代繼往開來、推陳出新的“不老”秘訣。

        多元宣傳,百態新生:探索未來的模樣

        調研隊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設立“北京中軸線現代性轉型文化實踐隊”賬號,持續更新有關調研成果,助力中軸申遺,對于展現青年視角下北京“高質量發展”的卓越成果起到有效助推作用。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元化形式,向公眾即時推送調研進程,發布調查信息與階段性調研成果,展示項目建設成效。同時借此機會,圍繞北京中軸線,推廣介紹北京市的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情況和文旅事業發展進程,展示“十四五”期間北京市以黨建為引領,全力構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的最新成果。

        實踐隊官方公眾宣傳賬號

        在對新媒體平臺使用的切身實踐中,實踐隊也看到了中軸線文化宣傳的未來方向和現階段問題。新媒體的用戶優勢,確實有利于中軸文化向更廣闊的社會群體傳播,項目組在調研進程匯報中穿插介紹北京市的文化熱點和文物古跡,數說中軸在互聯網敘事中的顯著特點與變化,增進受眾對古都燦爛悠久文明的了解,以提升調研項目的受眾粘合度?,F下的“國潮”、“國風”文化與中軸文化相互結合,也在實際上促進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更深層次關注和保護。但與此同時,在對于中軸文化深層次內涵的發掘上,許多新媒體的運營者還存在著忽略和缺失。實踐隊認為未來的中軸文化宣傳,應當從建筑本身或者文化故事的角度來宣傳,發掘景點背后的精神意蘊與風骨傳承,才能進一步助力北京中軸線文化的健康存續和發展。

        “圖覽中軸”系列文化宣傳海報

        為彰顯首都文化自信,讓大眾切身感受十八大以來,北京中軸線的現代性轉化成果和變革,實踐隊負責宣傳的季欣陽設計了一套可供中軸線沿線建筑進行聯動開展文化活動的文創組合:“行讀中軸的n種方式”宣傳卡、中軸線鑰匙扣和中軸線海報。將文創產品相互聯動,還可以延伸出極具中軸線文化特色的線下活動。這種設計,不僅能夠吸引大批喜歡打卡的游客,貼合當下旅游重視“互動性”的新文化潮流,還能夠促使游客更多地參與到中軸線的探索中,引發全民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的熱潮。

        實踐隊員設計的中軸文創產品

        同時,實踐團隊還聚焦北京市中軸線高質量發展成就,精心組織策劃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街頭采訪、網絡短視頻、Vlog、微電影等。以大學生視角記錄“文化+旅游+創新”這條“十四五”文化強國建設新路線,為北京文旅產業發展貢獻力量,提升項目的社會實際價值。

        這些嘗試,都為實踐隊探索未來文化宣傳方式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

        面向未來,弘揚與保護中軸文化,以至于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隊的同學們深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愿能在不斷探索、披荊斬棘的道路上,貢獻一份青年力量,共筑美好明天。

        撰文:管真 朱雨琦(北京師范大學中軸線現代性轉型文化實踐隊成員)

        攝影:蘭思辰

        關鍵詞: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最新推薦